- 张海峰;田苗苗;钱之火;郑坤;江凯;黄鹏;
为降低高速公路建设期碳排放水平,本文开展了高速公路碳排放总量核算及重点环节识别研究,阐述了高速公路建设期碳排放核算方法,并依托安徽省宁安高速公路开展实例计算,分析了建设期碳排放重点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生产阶段碳排放占比90%以上,水泥、钢材类碳排放对于桥梁工程的影响显著,碳排放占比95%以上,能源碳排放主要源自运输柴油车,是施工用电设备碳排放的近5倍。并基于此提出了降低高速公路建设期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2025年03期 v.21;No.10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苏利丽;
防水工程是绿色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建设工程的品质、环保节能、资源节约以及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结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体系的基础。本文从常见的两类防水材料特性出发,通过试验数据逐条分析防水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情况以及使用环境要求,分析材料与环境适配性优化路径,从而为绿色工程建设中防水材料的选用提供指导。
2025年03期 v.21;No.107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苏栋;单德军;王皓;王硕;范家辉;
软土地基具有高含水量、透水性小、高压缩性等特点,在道路自重及交通荷载作用下极易发生变形与沉降,从而导致路基施工后沉降延续时间长,进而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城市建筑废弃材料对软土地基进行改良加固处理。通过室内试验和EDEM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原材料软土和建筑废料的力学特性,建立建筑废料填筑软土地基碾压模型,以孔隙率和密度作为指标,分析废料填筑形式(粒径分布、填充量)和施工工艺(碾压遍数、碾压速率)的变化对软土压实特性的影响,从而得到改良地基的最优废料填充参数及施工方式。
2025年03期 v.21;No.107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杨立华;王彦琴;尚晓东;路可欣;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快速扩张,交通噪声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聚焦惠州惠城至惠阳霞涌高速公路工程,通过实地监测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剖析交通噪声多维来源,评估噪声对沿线敏感点的影响程度,探讨不同降噪措施的适用性,提出声屏障、低噪声路面、分车道限速和禁鸣等综合降噪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综合降噪方案能显著降低交通噪声,切实改善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实现交通发展与环境宜居的和谐共生。
2025年03期 v.21;No.107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丽丽;范文忠;周橙琪;朱孔进;朱惠勇;杨小壮;
本文对比分析了AC-13、SMA-13及OGFC-13在掺入钢渣后其马歇尔稳定度、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动态模量及抗滑性能。结果表明,三种级配类型沥青混合料掺入钢渣后其马歇尔稳定度、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及抗滑性能均有明显提升,水稳定性变化不大;在温度的变化下,钢渣SMA-13动态模量及相位角的变化幅度较小,加载循环损失的能量较少,其性能更加稳定;钢渣掺入SMA-13级配的适配性和提升效果更优。
2025年03期 v.21;No.107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1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明杰;陈一奇;高宇;罗涛;
本文对影响中小型内河清洁能源船舶动力技术选择的一级、二级分析指标进行了深入梳理和分析,得到3项一级指标和8项二级指标,采用模糊分析法求解获得各一级、二级分析指标的决策权重。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指标决策方法建立了中小型内河清洁能源船舶动力技术分析决策模型。采用该模型求解了LNG、甲醇、氢、纯锂电池等动力技术与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结果表明,LNG、甲醇、纯锂电池动力技术与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较高,氢动力技术与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略低。以上求解方法可为中小型内河船舶动力技术选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025年03期 v.21;No.107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孟卫华;张昊;徐陈;
本文通过调整改质剂成分高温熔融还原重构钢渣,制备了三种重构水淬急冷渣,利用XRD、XRF等手段测试水淬渣性能,并测试其胶凝活性,而后对比其与S95矿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淬渣化学成分以CaO、MgO、SiO_2、Al_2O_3为主,物相组成以玻璃体为主;在碱度相近时,水淬渣铝含量更高则早期胶凝活性更高,水淬渣3 d活性最高可达75%,7 d活性最高可达72%,28 d活性最高可达93%;使用水淬渣和矿粉分别拌制C30普通混凝土时,随着水淬渣中铝含量升高,混凝土各龄期强度上升,28 d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水淬渣制备的混凝土工作性能略差于S95矿粉,而T-WQS3组的3 d强度高于矿粉组,表明水淬渣整体性能优异,利用价值高。
2025年03期 v.21;No.107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鲍志远;周晓玺;白超;
高速公路城市延伸段的建设,源于城市扩张对交通网络的延伸需求。其共性在于高密度交通与生态敏感区的规划矛盾,面临土地资源拥挤、环境敏感区域集中、运营期的污染与碳排放加剧、保畅和景观品质要求高等挑战。本文聚焦高速公路城市延伸段绿色公路理念的应用,系统地解析了其在生态保护、资源集约利用和低碳建设等维度的建设要求和应用效果。通过在规划设计与施工阶段创新性地调整交通组织模式、系统性地优化路线选线策略、全面推行环保型工程技术并精准实施生态保护方案,优化了公路建设运营过程中的绿色低碳实施内容。
2025年03期 v.21;No.107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高玉健;刘洁;蒋倩;刘胜强;刘杰;白龙;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规划与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石家庄市公路交通发展和石家庄市城市国土空间发展相关数据,对公路交通规划与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认为:石家庄市公路交通建设与城市格局演变存在空间一致性且二者的演变方向随时间转变的特征明显,适度超前的公路建设为城市空间格局演变提供基础性、框架性作用,路网优化对城市功能区和城市空间具有优化与再生作用,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也催生了对城市道路网建设的新需求。
2025年03期 v.21;No.107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龚小婷;
碳排放权交易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未在交通及公路领域得以有效全面运用。本文通过分析公路碳排放特点及实施碳交易的可行性和关键问题,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绘制公路各阶段碳排放路径及责任主体,将公路项目管理机制、实施模式、绿色公路理念与碳市场交易机制相融合,重点探索公路项目(固定源)碳交易的实施路径、实现要素、操作流程,为建立和完善公路碳减排碳交易,推动交通行业有效融入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提供思路和决策支持。
2025年03期 v.21;No.107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明君;邢有凯;李齐丽;张永林;吴睿;黄全胜;刘杰;徐洪磊;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变化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冻雨作为一种破坏力极强的灾害性天气,对我国公路运输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引发恶性交通事故,破坏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导致交通中断,甚至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探讨了我国冻雨产生的原因,总结了冻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冻雨对公路运输的影响,概述了公路运输应对冻雨的主要技术。
2025年03期 v.21;No.107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徐小勇;马荣蔚;修强;
以G3012线上的羊塔克库都克服务区分布式光伏科技示范项目为例,调查服务区用电量和预测未来充电桩负荷,结合新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带和服务区地处戈壁无人区、远离电网供电范围的特点,设计满足高速公路服务区用能需求的分布式光伏自洽能源系统。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测算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节能降碳能力,提出具有普适性、扩展性、移植性并可适用于新疆弱电无电地区的交通能源自洽系统规划方法,创建了基于绿色能源自洽供给、微电网互济、韧性智慧管控的新疆干旱荒漠地区交能融合新模式。
2025年03期 v.21;No.107 55-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杨政军;邹三红;黄勇;钟标;
本文针对高速公路能耗管理现状,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公路能耗在线监测分析系统。通过智能计量电表数据接入、基础信息管理、能耗数据实时监测及自动分析、科学决策支撑、能耗报表统计、可视化大屏展示等的系统研究和应用,建立高速公路能耗数据的远程采集、分类计量、实时监测、自动分析及科学对标体系,解决高速公路用电点数量多、位置分散、缺少有效统一管理的问题,有效降低了高速公路运营的能耗和电费支出,有助于提高高速公路运营经济效益。
2025年03期 v.21;No.107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杨炳;邢有凯;王子扶;吴睿;潘凡;毛婷婷;李晓易;谭晓雨;宋媛媛;
碳交易是将碳排放的负外部效应内部成本化的重要政策工具。交通运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正在主动或被动地进入碳市场。国外碳交易体系已将航空、航运、道路运输等纳入其中,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在方法学开发、地方试点实践、绿色出行碳普惠等方面有着较好的工作基础。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有助于加强行业管理、优化碳减排资源配置、支撑减排任务落实。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的实践情况,提出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的思考与建议。
2025年03期 v.21;No.107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闫冬;张恒;王潇;林本江;
为定量化测算济南轨道交通碳减排效果,提高轨道交通客运量,本文充分结合轨道交通刷卡数据、乘客出行调查数据、常规公交等多源数据,构建了轨道交通碳排放测算模型及轨道交通客流转移情景碳排放模型。结果显示,2023年轨道交通客运量较2022年提升76%,碳减排量提升184%,碳减排效果显著提升。对现状客流特征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当前轨道交通存在与沿线用地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协同、接驳设施不完善、运营组织待继续提升等问题,并从用地协同、规划建设、交通接驳和运营组织等角度提出轨道交通客流提升策略。
2025年03期 v.21;No.107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吴忠平;钟孟阳;罗安锦;余孝军;
为探讨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本文构建了出租车司机与出行者的演化博弈模型,得到了各博弈方的稳定演化策略,并运用MATLAB进行了模拟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出行者乘坐新能源出租车、出租车司机驾驶新能源出租车为博弈双方的最优策略。降低博弈方的成本,提高博弈方的收益有利于降低城市碳排放。
2025年03期 v.21;No.107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佳慧;栾金晖;王亮;
电子文件管理走向单轨制是历史性选择。本文基于公路建设项目自动化设计、数字化交付、建设管理系统、数字孪生公路等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提出公路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体系,内容涵盖业务管理、档案管理两大系统,覆盖电子文件形成、流转、归档、保管、利用全生命周期,通过电子签章、元数据等关键技术,保障电子档案来源可靠、程序规范、要素合规,实现文件、档案的全程无纸化,推动公路行业数字化转型。
2025年03期 v.21;No.107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林佳妮;
香港、深圳在政策引导、规划规定、建设管理层面,均把基于地铁站点设置的风雨连廊作为完善公共交通出行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分析风雨连廊衔接的目标、距离、空间要求,作为连廊策划选址的基本要求,立足于厦门城市气候条件,围绕轨道站点策划风雨连廊,选取邮轮中心、文灶、镇海路、海沧行政中心站点进行解析。
2025年03期 v.21;No.107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葛茂坤;
为切实推进上海市船舶生活污水零排放政策落地,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船用微生物降解卫生单元的设计、试验及检验技术要求。通过构建量化指标体系,开展型式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设备的额定工作负荷、日减重率、总减重率等关键参数均满足试验要求。针对实船应用场景,提出菌料温湿度实时动态监测、应急声光报警等改进措施,为船新型舶环保设备标准化检验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3期 v.21;No.107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马晓涛;周川华;刘哲;解瑞强;刘锋;许竞;
针对公路工程中半刚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在温度和湿度循环作用下易产生裂缝且诱发面层发生反射裂缝的问题,本文选用10目橡胶颗粒掺入到水泥稳定碎石材料中以提升其抗开裂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橡胶颗粒的掺加可以提升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抗裂性能,同时也降低了其无侧限抗压和弯拉强度。在橡胶颗粒单一改性方式中,利用KH570改性的橡胶颗粒对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抗裂性能提升最为显著,同时无侧限抗压和弯拉强度的下降也小。Na OH/KH570复合改性的方式对比KH570单独改性方式,其对干缩性能提升明显,对温缩性能反而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2025年03期 v.21;No.107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钱大高;田苗苗;黄正;李占甫;郑坤;黄鹏;
为解决当前高速公路生命周期节能降碳路径系统性研究不足,节能降碳措施较为零散的问题,本文开展高速公路生命周期节能降碳技术路径研究,系统梳理了公路基础设施在设计、施工、运营、养护不同阶段的节能降碳技术,提出设计期可采用的低碳选线、材料、技术,施工期应推行的低碳工艺、设备、建造模式,运营期节能技术及清洁能源利用,养护期再生技术、植物碳汇等技术措施,并提出在役、新建、改扩建公路工程的重点节能降碳方面,为“双碳”目标要求下引导公路低碳发展及提升公路低碳建设运营水平提供支撑。
2025年03期 v.21;No.107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宋涛;姚远;徐敬武;李兴伟;游庆龙;
为降低道路养护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本文通过生命周期评价与多源数据驱动技术,构建了涵盖原材料生产、拌和、运输、摊铺压实与绿化固碳等环节的碳核算方法,提出低碳评价体系。从单位横断面出发,拆解出各子结构层的材料用量和施工工序,结合碳排放因子与机械能耗参数,形成可追溯的定量模型。
2025年03期 v.21;No.107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柏平;向晶晶;尘福涛;胡新浪;
本研究以废弃食用油作为沥青再生剂,对70号基质沥青进行了二次循环老化再生。通过三大指标、布氏黏度、动态剪切流变(DSR)及TLC-FID试验,系统分析了循环老化再生过程中沥青的物理性能、流变特性及组分变化,探讨了生物油在沥青循环再生中的适用性及局限性。结果表明,生物油主要影响芳香分组分的变化,但高温下芳香组分易氧化为重组分,导致循环再生后轻质组分恢复受限,同时会降低再生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单次再生可有效改善老化沥青性能,但在使用时需要关注长期抗老化性能,避免增加后期养护和维修成本。
2025年03期 v.21;No.107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Shaibal Barua;赖谋;张琛;
为探究盾构隧道长联络通道冻结施工冻结技术效果,以郑州市8号线1期工程3号联络通道人工冻结施工为背景,探究了拱顶冻结管不同排布情况下冻结效果,采用ABAQUS建立三维实体数值模型计算土体温度场,并提取冻结壁发展情况与冻土平均温度。结果表明:传统双排冻结管在长距离联络通道冻结施工中可能存在冻土平均温度不足的情况;增设为三排冻结管可以有效增强喇叭口拱顶冻结壁,降低侧墙冻结壁平均温度;建议在三排冻结管布置情况可将积极冻结时间降至47 d。
2025年03期 v.21;No.107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陈卫锋;
本文研究了微创注浆修复技术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修复中的应用,针对传统修复技术施工周期长、能耗高、对交通干扰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效、低碳的修复方案。微创注浆修复技术基于双组份高性能聚合物体系的化学反应机制,通过精准注浆修复裂缝恢复路面结构强度。研究从材料特性、施工流程和应用效果三个方面展开:通过优化材料配比,实现了高强度与柔韧性的平衡;施工流程包括雷达探缝检测、布孔钻孔、注浆和路面修复。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在节能降碳方面表现显著,每公里碳排放降低74.4%,能耗降低75.3%。经济效益评估显示微创注浆修复技术的初始造价低,使用寿命长,全寿命周期成本低。
2025年03期 v.21;No.107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建霞;徐敬武;李兴伟;姚远;闫坤雪;游庆龙;
为使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措施实现较好经济效益及养护效果,本文针对预防性养护最佳时机,构建了两阶段决策体系。该体系首先通过沥青路面技术状况与病害特征,确定预防性养护合适的窗口期;然后将窗口期划分为若干时刻,选取资金约束情况、施工气候条件、性态劣化梯度等评判指标,建立评判指标矩阵;最后结合主客观评价计算指标权重,依据欧几里得距离空间度量准则,计算各指标实评点位与理想点位距离,遴选预防性养护最佳实施时刻。
2025年03期 v.21;No.107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周育宏;李锋;冯忠居;张会鹏;杨凯;张聪;夏飞;张义江;
为研究机场长距离超高填方钢波纹管涵洞施工技术,本文以云南腾冲机场扩建工程为背景,系统论述了钢波纹管涵洞在长距离超高填方条件下的施工关键技术,涵盖施工准备、地基处理、管片拼装及回填压实等核心环节。通过总结管片拼装精度控制措施与接缝密封防腐工艺技术要点,保证管涵长期耐用,以期为后续类似钢波纹管涵洞施工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21;No.107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戴征;张会鹏;冯忠居;王荔;程德金;王富春;吴大健;张聪;金熙宾;
为研究长距离钢波纹管涵洞拼装技术在机场跑道排水中的适用性,本文依托实体工程,通过现场监测研究了拼装式钢波纹管涵洞填筑过程中变形发展规律,并基于试验结果评估长距离钢波纹管涵洞拼装技术在机场跑道排水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拼装式钢波纹管涵洞施工包括测量放样、吊装波纹板、紧固螺栓、检测、密封防水和涂层防腐等步骤,确保结构稳定耐久。在变形方面,竖向变形经历外凸增大、外凸减小到内收增大的过程,横向变形则从内收到外凸。随着填土高度增加,竖向和横向变形逐渐趋于稳定。钢波纹管涵洞凭借其高强度、抗变形能力和良好的水力特性,适用于机场跑道排水工程,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2025年03期 v.21;No.107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志丹;张亚贤;
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雾封层技术的缓释抑凝冰涂层,由疏水乳化沥青和微胶囊抑凝冰剂组成,用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预养护。疏水乳化沥青通过疏水剂改性,提升疏水性能且不影响储存稳定性;微胶囊抑凝冰剂以正硅酸乙酯和自制抑凝冰剂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实现低温下长效缓释融雪剂。研究表明,自制抑凝冰剂除雪效果与氯化钠相当,但pH值更温和,环保性更优;微胶囊技术显著延缓融雪剂溶出,减少乳化沥青破乳和结块。该技术为冬季路面养护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2025年03期 v.21;No.107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邓娅;唐锦芸;龙华;孙晓玲;陈有聪;李林;
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细度石灰石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制备四组不同细度的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测试其1 d、3 d、7 d、28 d及90 d的抗压强度,分析细度对强度发展规律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未掺石灰石粉的基准组早期强度最高,1 d强度达16.38 MPa,但其后期强度增长缓慢,90 d强度为41.34 MPa;300目组早期强度显著降低,但后期强度稳定增长,28 d强度为31.39 MPa;600目组表现出早期与后期性能的均衡性,28 d强度达35.84MPa;1 000目组因细度过高导致需水量增加,28d强度仅为29.49MPa。研究表明,石灰石粉细度通过调控水化进程、颗粒填充效应及微结构密实性显著影响混凝土强度,600目细度可在保证早期强度的同时优化长期性能,为混凝土的胶凝材料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3期 v.21;No.107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祁海军;陈炳帆;曾萧;李哲;王涛;吕世鑫;富志鹏;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公路路基建设中,因水泄不畅、积水过多,存在广泛的软弱地基。为此,本文从久马高速公路沿线存在的天然地基结构进行分类,划分透水地层和不透水地层,对路基排水病害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考虑天然透水地层结构的路基排水的地基处理综合防治方法,以期能为路基内部水体及下部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21;No.107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董秉瑶;
目前,泡沫沥青在季冻区的应用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受限,尤其是冻融循环和融雪剂的作用,给泡沫沥青的路用性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衰减。本文通过试验设计,模拟了季冻区融雪剂(盐)冻融循环作用,分析了基质沥青、基质泡沫沥青、SBS改性沥青及SBS改性泡沫沥青在经受不同次数的盐冻融循环作用下三大指标的衰减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扫描电镜,进一步了解泡沫沥青在经受盐冻融循环作用后的微观机理,为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在季冻区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21;No.107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牛倩;
石衡高速作为联通晋冀鲁豫交通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石家庄区域高速路网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基于AHP-熵权法确定指路标志协调性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采用Topsis评价方法对石衡高速指路标志的协调性进行研究评价,并给出相应的优化方案,确保石衡高速指路标志设置更加科学、规范、系统,满足驾驶员对指路标志关联、有序、连续的指路标志体系的要求。
2025年03期 v.21;No.107 18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欣颖;杨柳;高嵩焱;衷平;
在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公路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为了有效限制和减少碳排放,深入理解和量化桥梁的碳足迹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个包含24座桥梁的数据库,并运用中交集团《公路工程碳排放测算软件(V2.0.0)》对桥梁的资本碳含量进行估算。在此过程中,参照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确保估算的准确性。研究分析了桥梁长度、面积、成本与资本碳含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桥梁的资本碳含量与其长度、面积和成本呈显著正相关性;在数据库中,最长的一座桥梁在总长度和碳排放量中均占据了显著比例,凸显了超长桥梁在整体碳足迹中的重大影响。本研究为公路桥梁的低碳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在设计阶段考虑碳排放,通过优化设计减少材料使用,推广低碳材料,改进施工工艺,实施生命周期评估。
2025年03期 v.21;No.107 186-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齐丽;潘济;宣寿通;王盛铭;李瑞杰;
为提高桥梁绿色低碳管理水平,助力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将QHSE管理体系引入并应用到大跨径绿色桥梁建设的过程当中,基于QHSE管理体系理念分析基础上,从目标设定、方案建立、管理文件编制三个层面构建大跨径绿色桥梁QHSE管理体系,并以瓯江北口大桥为例验证应用实践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将QHSE管理体系引入并应用到大跨径绿色桥梁建设的过程当中,能够有效地解决大桥建设当中的管理问题,提升大桥建设的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防范安全事故,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大桥建设朝着科学、高效、绿色和节能的方向不断迈进。
2025年03期 v.21;No.107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兰富安;
在当前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绿色施工理念在工程建设领域备受关注。本研究聚焦于立交桥工程,基于BIM绿色施工技术对其施工组织方案进行优化及应用的相关问题,深入分析绿色施工理念的内涵及其技术特点,依据立交桥工程的独特性设定基于BIM的立交桥构件解析和约束规则,进而利用BIM技术强大的信息整合与模拟功能,设计出BIM技术下的立交桥工程施工组织方案。通过实际应用发现,该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2025年03期 v.21;No.107 19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傅明涛;张辰;
随着交通建设的加速和运输网络的密集化,新建跨既有线复杂连续梁项目增多,转体合龙施工方法日益普及。本文以某转体桥为例,主要介绍了转体的结构构造,并针对本文转体及混凝土球铰水磨法的施工工艺和工作原理进行了探讨,通过优化施工工艺、选择环保材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和资源消耗,实现了桥梁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2025年03期 v.21;No.107 198-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海燕;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地质勘查、现场施工监测及理论分析等手段,探讨其应用可行性、关键技术要点及实际效果。结果表明,边区逆作法能有效控制基坑变形,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其施工效率高、安全性好、经济效益显著。通过现场实测与模拟应力监测对比,各层楼板应力实测值小于模拟值,应力变化趋势与模拟结果相符且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满足施工要求,充分验证该方法具有有效性。边区逆作法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深基坑支护,能有效控制基坑变形,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且施工效率较高、安全性好、经济效益可观。
2025年03期 v.21;No.107 203-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廖文龙;
本文基于节能环保理念,提出一种桥梁工程施工全过程智能监管方法。通过数据归一化和标准化处理技术对采集的污染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Fisher判别分析(FDA)算法实现移动水污染源的精准识别。研究首先确定FDA算法初始参数,在流域空间地质模型中优化定位污染源位置;进而将土壤-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迁移过程建模为溶质分子扩散问题,依据Fick定律计算扩散通量,结合土壤溶质浓度、时空参数构建学习模型,实现污染迁移规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的水污染源识别指标更趋近于1,验证了其较高的识别精度。研究成果为桥梁工程环保施工提供了有效的智能监管技术方案。
2025年03期 v.21;No.107 207-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保拴;
本文以2×13m低等级农村公路桥梁通行重载车辆为例,阐述了设计荷载等级低、技术状况差、运营多年的老桥通行重载车辆安全评估的整套流程。首先需要对老桥进行全面检查、检测,确定各项检算系数,对结构抗力进行折减,然后采用MidasCivil软件建模进行荷载效应计算,通过结构抗力与荷载效应对比评估桥梁承载能力,最终给出通行、加固后通行或绕行的合理化建议。
2025年03期 v.21;No.107 212-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唐铣亮;张鸿;卢思吉;
川西高原山区地形条件困难,存在个别技术指标适应性不足的现实问题。本文探讨了川西高原山区小交通量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关键技术标准,从减少互通设置数量、控制互通工程规模两个方面,研究并提出了该类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适宜采用的关键技术指标。
2025年03期 v.21;No.107 216-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任宪富;耿琳;唐文涛;徐龙伟;单志伟;赵青松;刘艺;付涛;
本文采用硅烷浸渍对混凝土构件进行表面处理,通过室内耐久性能试验研究硅烷浸渍对混凝土结构的防护效果。研究表明:硅烷浸渍在混凝土构件表面形成有效的防护层,能够显著延缓冻融破坏的发生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混凝土结构产生的冻融损伤破坏,且前期防护效果优于后期;硅烷浸渍处理能够有效阻止氯离子溶液向混凝土内部渗透,有效降低混凝土的非稳态氯离子迁移系数,说明硅烷浸渍处理能够降低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迁移速度,从而有效提高混凝土结构抵御氯离子侵入的能力。
2025年03期 v.21;No.107 219-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熊高全;王自林;
本文旨在提高接触含有氯盐的地下水、土的构件在氯离子作用下钢纤维的耐锈蚀性能,并改善钢纤维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结合能力。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体系溶液对钢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并利用未改性和经硅烷膜改性的钢纤维制作钢纤维混凝土半圆试件,开展模拟氯盐环境的干湿循环加速腐蚀试验。利用UTM试验机对半圆试件进行加载,并利用XTDIC数字散斑全场应变测试分析系统,实时监测试件断面的位移场、应变分布以及裂缝扩展行为。通过XTDIC数字散斑技术验证了KH550体系溶液对氯盐环境下钢纤维混凝土增韧、阻裂的提升效果。
2025年03期 v.21;No.107 224-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建军;
为研究如何提高公路桥梁中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能,本文选取常用的C30、C40和C50三种高性能混凝土,通过试验研究不同掺量粉煤灰对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抗碳化能力和抗氯离子渗透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掺量对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提高与混凝土龄期有关,粉煤灰最佳掺量与混凝土等级有关。粉煤灰对高性能混凝土抗碳化能力有削弱作用,对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有提升作用,提升效果与粉煤灰掺量有关。工程实际中应综合考虑强度、抗碳化能力和抗氯离子渗透能力要求,以及材料成本选取粉煤灰掺量。
2025年03期 v.21;No.107 230-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管锡琨;刘庆元;李云鹏;管如意;张玉涛;
海洋牧场是集养殖、观光、餐饮、娱乐、科普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海上综合体,是海洋资源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海洋牧场向生态化、装备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耕海一号海洋牧场项目,探讨了钢结构桥梁在海洋牧场项目中的应用,利用现代化的工程建造技术,助力海洋牧场的蓬勃发展,为今后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21;No.107 235-238+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洪蛟;卢林林;张顺;丰鲁阳;
锚拉板式索梁锚固形式在斜拉桥中应用广泛,但锚拉板局部应力集中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本文通过有限元软件计算最大索力下锚拉板各板件的应力分布情况,对锚拉板与锚管焊缝连接根部采用1/4圆弧或1/2圆弧两种构造开展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增大圆弧半径可有效减小锚拉板的应力集中,锚拉板与锚管焊缝连接根部采用1/2圆弧构造较1/4圆弧最大应力可减小14%,工程中采用半径50 mm的1/2圆弧构造更为合理。
2025年03期 v.21;No.107 239-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杨政军;邹三红;何俊杰;钟标;
针对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现状,本文提出一种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改造技术方案。该方案采用节能LED灯具替换高能耗的高压钠灯,降低同等亮度要求下所需灯具功耗;完善隧道照明系统智能控制策略,根据实际环境合理调节照明设施功耗和亮度,提升隧道照明系统调光控制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研究表明,应用该改造技术后,相关隧道运营电费支出降幅超过40%,有效降低隧道照明系统运维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提高隧道运营经济效益,提升隧道通行的交通安全水平。
2025年03期 v.21;No.107 24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娄洲;
本研究以云南某生态敏感区隧道工程为例,采用定期监测方法,分析施工废水水质随工程进展的变化情况及污染机理。数据表明废水pH值持续超标(9.7~11.15),主要源于注浆材料水化反应产生的碱性物质;悬浮物(SS)呈现显著的时间衰减特征,初期浓度达3 700 mg/L,随施工进度降至100 mg/L以下;氨氮和石油类污染物偶发超标,与爆破作业和机械维护密切相关。针对SS关键污染指标,优化开发混凝沉淀处理系统,结果表明其对SS的去除效率95%以上,出水SS浓度稳定低于70 mg/L,满足一级排放标准。
2025年03期 v.21;No.107 248-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克廷;张辰;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山岭区域的高速公路建设日益增多,隧道工程数量也随之攀升。本文在分析当前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3E环境指标体系(管理环境、技术环境、自身环境)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构建风险指标体系,对管理环境、技术环境和自身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某隧道工程实例进行了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该隧道存在较大的坍塌风险。针对此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旨在提高隧道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为隧道施工提供风险调度依据。
2025年03期 v.21;No.107 252-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美芬;
本文以水工隧洞下穿双线公路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GTS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分析水工隧洞下穿施工对公路隧道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表明:水工隧洞下穿施工将引起地层沉降、隧道结构位移及衬砌应力变化,但是对既有公路隧道的影响有限,无需采取预加固措施,从而缩短工期、降低造价。
2025年03期 v.21;No.107 256-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杨娟;
针对公路隧道施工中存在的生态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废处理等问题,本文提出技术创新、施工管理优化和政策协同的综合解决策略。技术创新包括微震开挖、水幕降尘、沥青再生与冷拌技术、废水与固废资源化处理等;施工管理优化涵盖全过程环境监控、生态修复与补偿机制;政策协同则强调环保标准强化与绿色施工认证。案例分析表明,这些措施可有效改善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提升资源利用率。
2025年03期 v.21;No.107 260-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叶少敏;李彬;徐海岩;邱志鹏;丁远灏;
本文通过喷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试验与压弯离散元数值模拟,对隧道工程喷射混凝土实际压弯受力状态进行模拟分析,探讨早高强喷射混凝土在不同偏心距作用下的优越性。结果表明:(1)掺入纳米晶胶聚合物能够显著改善混凝土内部的力学特性,从而将素混凝土的脆性破坏模式改善为弹塑性破坏模式,并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性能。(2)相比于素混凝土,早高强喷射混凝土在受拉破坏时具有更均匀的位移变形,形成对称的环状低位移区,减少了结构的局部应力集中破坏的可能性。(3)早高强喷射混凝土不仅提高了混凝土的抵抗变形能力,还明显提升了混凝土的延性,使其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位移变形更小,有效避免了脆性破坏。
2025年03期 v.21;No.107 264-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何广龙;付建光;郭中杰;张濛;
为解决现有隧道检测必须依靠人员现场作业检查和现有方式需要对整体道路进行封路的问题,依托太原某隧道工程,本文主要对桥梁检查车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设备可在隧道不进行封路的情况下,安全行走,可自动调整设备高度进行隧道检修或对关键设施做紧急避让处理,可停靠驻车等,提高了施工效率,对交通影响颇小。阐述了不中断隧道通行情况下检修台车不间断运行的研究与应用过程。
2025年03期 v.21;No.107 269-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杨帅;张娜;张朔;
文章针对某工程超大尺寸隧道下穿220 kV输电线路杆塔的工程问题,通过地质勘察、数值模拟、规范对比及案例借鉴等多维度方法,系统分析了隧道施工对邻近杆塔的安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最大沉降为2.9 mm,杆塔基础差异沉降5.7 mm,倾斜率0.298‰,均低于控制标准;爆破振动速度预测值4.6~5.5 cm/s需通过分步开挖与装药优化控制至2.5 cm/s以下。本文提出基于有限元动态监测、桩基加固与爆破协同控制的综合防护体系,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2025年03期 v.21;No.107 273-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