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题:隧道工程技术与智能应用

  • 岩石隧道围岩等级判定研究

    宗敬云;张亚军;王富春;冯雁明;李德;赵瑞欣;宋健;金熙宾;

    针对隧道施工阶段围岩等级的快速判断问题,本文基于岩石点荷载强度试验得到岩石坚硬程度,换算出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并在传统BQ法的基础上构建出隧道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表,通过隧道施工实例进行了隧道围岩等级的快速准确判定。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岩石点荷载强度试验得出的点荷载强度指数可准确换算出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缩减了测量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所需的时间;隧道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表可以快速准确地判定隧道施工实例中的围岩质量指标值介于351~450之间,确定了围岩等级为Ⅲ级。

    2025年04期 v.21;No.108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基于视频的数字孪生隧道系统设计与实践

    陈诚;董营营;王殿钧;李建裕;陈光勇;

    本研究针对公路隧道环境封闭、安全管控难度大的痛点,提出一套轻量化数字孪生隧道系统解决方案。系统首创“双焦段相机+时空接力跟踪”感知架构,突破传统监控盲区限制,实现目标准确跟踪;基于微服务架构构建多源数据融合平台,结合Cesium引擎与GLB模型实现隧道全要素动态可视化;创新采用纯视频AI替代多源传感器融合方案,显著降低建设成本(单位长度造价为行业平均35%)。实证表明:系统异常事件检测率达98%,“两客一危”车辆识别准确率超97%,隧道事故率下降27%,同步降低设备运维成本33%,为智慧隧道建设提供高效可靠的技术范式。

    2025年04期 v.21;No.108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基于道路荷载的下穿公路双洞隧道稳定性分析

    王仁伟;沈佳佳;张军;

    为探究道路在下穿双洞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性与地表沉降量,本文采用数值模拟软件探究地表沉降量与隧道距道路的相对位置的关系以及道路车辆荷载对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应力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隧道地表沉降量较洞周小,且沉降量与道路的相对位置有关;(2)受地表车辆荷载作用的影响,模型左线隧道初期支护内应力总体上较右线隧道大,隧道初支内外表面最大、最小主应力均位于边墙位置;(3)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仍以弹性为主,塑性区之间未贯通,在小型车辆荷载作用下,围岩仍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隧道开挖安全。

    2025年04期 v.21;No.108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三维有限元模拟的新建隧道上跨既有隧道稳定性研究

    滕方勇;张朔;蔡森;温世晶;

    本文运用Midas GTS NX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三维空间模型,对新建隧道双线上跨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文章分析了新建隧道和既有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与位移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当前支护结构及台阶法施工,两条隧道均可保持稳定,位移处于合理水平,结构内力小于结构强度。

    2025年04期 v.21;No.108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浅谈特长隧道运营节能与安全保障措施

    魏有军;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特长隧道在交通网络中的占比日益增加。本文聚焦特长隧道运营期的经济节能与安全保障两大核心问题,从隧道通风、照明等关键系统的节能优化,到节假日等特殊时段的安全检查与保障体系的构建,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通过对先进技术应用、创新管理模式以及多维度保障策略的研究,为特长隧道的高效、安全、可持续运营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以应对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与复杂多变的运营环境挑战。

    2025年04期 v.21;No.108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大地电磁法在隧道深大通风竖井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李贻先;任开富;丁远灏;邱志鹏;张睿;

    超前地质预报在竖井施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于平洞施工,竖井施工对安全要求更高,其超前地质预报也有着特殊要求。本文基于大地电磁法,对武道高速子母岩特长隧道的深大通风竖井开展了超前地质预报,以查明隧道竖井附近地层岩性以及岩溶发育等不良地质体。

    2025年04期 v.21;No.108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秦岭地层区泥盆系板岩隧道两台阶施工参数节能优化研究

    李亮亮;李志军;王坤;高昆;杨艳玲;刘倍利;王斌;刘鑫;王仁郅;乔佳豪;

    在层状板岩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该岩层具有独特的层理特性及显著的各向异性,导致其抗剪强度较低,从而对施工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进而降低了施工效率。本文以西十铁路桦树台隧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两台阶法施工中台阶高度和台阶长度对该岩性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台阶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1)随着台阶高度的增加,隧道拱脚水平收敛变化较为显著,水平收敛率随着台阶高度的增加平均每米增长约20%。(2)台阶高度的增大导致塑性区和高应力区的范围扩大,当台阶高度超过7.4 m时,这一变化尤为显著。(3)随着台阶长度的增加,隧道洞身周围的高应力区范围逐渐扩大,因此台阶长度不宜超过32 m。

    2025年04期 v.21;No.108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大跨隧道上伏溶洞超前地质预报探测与加固处治研究

    张军;徐国栋;王用鑫;李嘉璐;张超;邢学民;

    本文针对上伏溶洞岩溶区大跨度隧道,结合超前地质预报信息,改进支护与加固处治手段。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上伏溶洞施工以及处治过程,研究改进前后不同处治方式后围岩扰动、支护变形、衬砌内力情况,验证新型加固处治方式的合理性,并通过现场监测数据对改进方案进行了验证。

    2025年04期 v.21;No.108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隧道火灾高温特性与衬砌混凝土爆裂及抗爆措施研究现状分析

    蔡艾宏;熊藤根;王峰;

    隧道灾害中,火灾被认为是最具危害性的灾害类型。为深入探究隧道火灾特性及其防治措施,本文分析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隧道结构防火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在隧道衬砌混凝土爆裂过程中,热应力的大小受混凝土弹性模量和升温速率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升温速率对热应力的作用尤为显著。混凝土剥落时的热应力通常处于6.2MPa~8.69MPa之间,而蒸汽压力呈现随水胶比和升温速率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此外,防火措施的有效性分析表明,膨胀型防火涂料、非膨胀型防火涂料、硅酸钙板和蛭石防火板均可有效抑制混凝土爆裂;聚丙烯(PP)纤维和钢纤维混合材料能显著减少甚至完全抑制混凝土剥落,从而提升隧道结构的耐火性能。

    2025年04期 v.21;No.108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隧道混凝土喷射速度对回弹率影响的离散元数值研究

    龙华;丁远灏;何毅;徐海岩;

    本文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PFC~(3D),研究了喷射速度对隧道喷射混凝土回弹率的影响规律。基于离散元方法,构建了隧道模型和喷射系统的数值模型,并采用平行黏结模型表征混凝土颗粒的黏结特性,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析了回弹机制。研究表明,喷射速度显著影响混凝土回弹率,最佳喷射速度约为20 m/s,能够在颗粒动能适中条件下实现最佳黏结效果,降低回弹率。同时,通过模拟分析验证了数值模型在优化喷射工艺参数方面的有效性,为隧道工程中高性能、低碳喷射混凝土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2025年04期 v.21;No.108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隧道混凝土喷射距离对回弹率影响规律的研究

    龙华;丁远灏;徐海岩;

    为探究喷射距离对混凝土回弹率的影响机制并优化施工工艺,本研究结合现场实验与离散元数值模拟(DEM),重点通过PFC~(3D)平台构建喷射混凝土-围岩体系三维模型,系统分析颗粒动能衰减与黏附行为的动态关联。现场实验表明,喷射距离对回弹率呈现显著的非线性调控作用,0.8~1.2 m范围内回弹率由28.6%降至17.3%,而超过1.5 m后回升至23.5%,形成典型“U型曲线”。离散元模拟进一步揭示,短距离(<1.0m)下颗粒高速碰撞引发弹性回弹,中距离(1.2m)时动能衰减至黏附优势区间(0.08~0.12J),回弹率降至11.3%;长距离(> 1.5m)则因动能不足导致黏附失效,回弹率反弹至19.8%。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趋势一致,验证了动能动态平衡的核心作用。

    2025年04期 v.21;No.108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脑电的隧道施工人员不同环境下认知负荷研究

    郭宗勇;

    隧道施工环境复杂,人员认知负荷直接影响安全与效率,动态评估需求迫切,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工作环境下隧道施工人员的认知负荷,采用脑电技术进行实验。实验设计中,被试人员佩戴无线脑电系统和VR设备开始正式试验。每位被试者共进行了4轮试验,分别对应4种不同的试验场景,试验场景分别为对照、夜班、噪声、有限空间。每轮试验包括三次任务,分别对应低、中、高三种任务难度等级。研究发现:(1)不同工作环境对隧道施工人员认知负荷产生显著差异化影响,其中夜班作业和有限空间环境下的认知负荷水平显著升高;(2)认知负荷与任务难度呈正相关关系,随难度递增呈现明显的阶梯式上升趋势;(3)脑电指标能够有效表征认知负荷的变化过程。研究成果为隧道施工人员工作环境优化、任务合理配置以及认知负荷智能监测系统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5年04期 v.21;No.108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YOLO-DeepSORT的隧道车辆速度实时检测研究

    牟宏霖;王歆远;田俊山;

    随着城市交通网络扩展,隧道在提升通行效率中作用关键,但其封闭性易引发超速等安全问题,亟需高效车流监测技术。本研究提出基于YOLOv8与DeepSORT的隧道车辆速度实时检测系统,旨在实现精准车辆识别、稳定轨迹跟踪及可靠速度分析。系统采用YOLOv8s识别小汽车、大货车和大客车,结合DeepSORT利用卡尔曼滤波与匈牙利匹配生成连续轨迹;速度估算基于像素-物理坐标映射与滑动窗口平滑,以100 km/h为阈值触发超速预警,并叠加检测框与告警信息。以京台高速隧道监控视频为数据集,实验显示分类准确率达96%、100%、91%。

    2025年04期 v.21;No.108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隧道施工降本增效与绿色施工的实践探索

    潘玉章;徐国栋;张军;邢学民;

    在隧道工程建设中,降本增效与绿色施工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议题。本文深入探讨隧道施工过程中实现降本增效与绿色施工的策略与方法,不仅涵盖光面爆破减少超欠挖、施工工法优化减少临时支撑、降低喷射混凝土回弹率以及有效处理施工污水排放等技术措施,还分析研究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包括项目经理、总工等管理层的措施以及规章制度保障。这些措施不仅降低了工程成本,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隧道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和参考依据。

    2025年04期 v.21;No.108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隧道智能巡检车的应用研究

    何广龙;付建光;郭中杰;张濛;

    分析隧道检查车平时需要人员在现场操控车的行走和现场勘察隧道内壁是否有病害的问题,现研究了智能化隧道检查车。本文主要对智能化隧道检查车的智能检测与操控进行研究,智能化检测方案的核心是设计采集系统,通过4G网络传输为媒介,将远端控制中心与检查车本体机构进行通讯,并通过安装高清视觉采集检测系统,来实现隧道检查车的远程控制,隧道的病害自动筛选,数据处理,病害清单一键生成,以及获取隧道检查车的状态数据,并且检查车依靠新能源锂电池供电,达到了环保、节能的目的。

    2025年04期 v.21;No.108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综合交通规划与管理

  • 基于大数据的高速公路智慧管控系统应用研究

    张宛翔;罗昊程;李冰;王通;王艳彬;

    在当前高速公路信息化面临诸多问题的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带来契机。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多种数据源的分析,阐述了交通大数据应用核心,包括数据全面感知、深度学习算法与云计算平台的结合以及全功能全要素平台。本文研究表明,该系统功能全面、实用性好,具有一数一源、管理可视化、管控决策科学高效、兼容性好且可扩展性强等优点。

    2025年04期 v.21;No.108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数字化运维技术应用研究

    罗昊程;王艳彬;盛彬;汪澎湃;张德增;

    在现代化与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下,传统运维模式难以满足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的精细化需求。本文构建了涵盖智慧工地、结构群监测等八大系统的数字化运维体系,形成覆盖“建管养运服”全链条的技术服务能力。通过集成北斗时空大数据,打通多源异构数据壁垒,构建“感知-分析-决策-控制”闭环框架,强化数据底座支撑,实现设施动态监测、风险预警及资源调度。研究表明,该体系可提升运维效率,降低养护成本,并增强应急响应与生态治理能力。成果应用于示范工程,验证了其在路网韧性提升、服务效能优化及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技术路径与实践范式。

    2025年04期 v.21;No.108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振兴乡村道路建设的数字赋能多场景路径规划研究

    杨胜有;马育功;骆树生;李茂华;

    通过构建“数字乡村一张图”,整合土地、交通、能源等核心要素,沿乡村道路布局智慧驿站与光伏路面基础设施,打造“交通动脉-产业廊道-能源网络”协同发展体系。重点推进道路经济带、道路边坡监测与旅游污染预警系统、道路数字孪生中枢,通过AI算法与区块链技术优化交旅服务资源配置、交能设施协同运行及安全应急联动机制。该模式通过道路数字化升级串联文化展示、能源供给、旅游服务等多重功能,为乡村全域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空间重构-要素整合-场景创新”的系统解决方案,显著提升城乡资源双向流通效率,探索出一条以基础设施智能化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特色路径。

    2025年04期 v.21;No.108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CiteSpace的碳抵消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分析

    褚衍昌;钱晓芳;张慧娟;

    为探究碳抵消领域的发展情况,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3—2023年收录的722篇文章为研究对象,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收集的文献数据进行国家、机构、领域的可视化分析,汇总研究碳抵消的国家、机构和发表的期刊以及碳抵消涉及的领域的发展现状,再利用关键词分析碳抵消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研究表明:(1)在2007年后,碳抵消研究迅速发展;(2)研究较多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澳大利亚、中国以及加拿大,发文前3的机构是加州大学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美国农业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美国森林服务(US Forest Service);(3)研究前3的领域是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studies)、林业(forestry);(4)碳抵消研究的前4个重要类别分别是森林抵消(forest carbon offsets)、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

    2025年04期 v.21;No.108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双碳”背景下的公路工程绿色低碳施工评价体系研究

    唐朝阳;陈峰;冯璇;甘其芳;周玉松;闫承凯;陈正昊;

    基于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的行业背景要求,公路工程建设阶段作为碳排放的重点环节之一,目前尚无针对公路施工的评价标准体系。本研究以“五节一环保”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并将评价指标设为“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三个等级,按照要素评价、单位工程评价、批次评价的框架流程构建公路项目绿色低碳施工评价体系。

    2025年04期 v.21;No.108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双碳”目标下高速公路低碳服务区建设及评价方法研究

    姚依林;王桢;潘健;刘泽浩;程位;杨全;张月莹;张皓琦;

    “双碳”目标下,高速公路的节能降碳是实现交通运输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公路交通重要的服务节点,是人流、车流、能源消耗聚集点,亟须降低服务区的碳排放量,推动高速公路整体节能降碳。本文从能源利用、低碳出行及绿化建设等方面出发,提供了低碳服务区建设的方法,并以某高速公路服务区为例,对其进行节能降碳绩效的评价,以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服务区节能降碳水准。

    2025年04期 v.21;No.108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考虑尾气CO排放量的多目标干线协调信号控制优化

    林炫华;谭超健;林晓辉;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加,兼顾城市干道的交通运行效率及限制尾气排放污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研究着眼于干线交叉口群的协调信号控制,以干线区域内CO排放量、平均延误时长、排队长度作为优化目标,以干线公共周期、各相位绿灯时长及相位差为待解参数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了一种融合遗传操作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GA-MOPSO)进行模型求解,并调用VISSIM微观交通仿真软件进行指标输出和迭代求解。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所得方案对CO、NO_x排放及车辆油耗具有最佳的限制效果,CO排放量对比传统数解法可下降11.64%,且兼具最佳的通行效率。

    2025年04期 v.21;No.108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双碳”背景下福建省国省道养护的创新与发展

    唐朝阳;陈峰;迟晨曦;王婧蓉;

    本文聚焦福建省国省道养护,立足碳排放视角搭建综合研究架构,识别养护阶段碳排放关键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展精准碳排放核算、推广新型低碳材料技术、升级绿色智能装备、推进绿色供应链试点等创新策略,力促福建省国省道养护迈向绿色低碳,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025年04期 v.21;No.108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农村公路与交通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法研究

    蔡森;杨学政;李健;

    农村公路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设施,其工程质量、使用效果等都需要严格把控,而农村公路施工管理则是保障农村公路实现预期价值的关键措施。本文从农村公路交通工程特点出发,分析了当前农村公路施工质量管理中出现的外部问题及内部人员问题,提出了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严格遵守行业的法律法规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农村公路交通工程施工管理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21;No.108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道路救援智慧化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

    江朝晖;张琼;廖亮;徐寒亭;张彪;王权鑫;

    随着智能交通与车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道路救援模式在响应效率、资源调度及服务质量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道路救援智慧化管理系统,通过集成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AI)技术,构建“感知-决策-调度-服务”全流程智能化救援体系。系统采用车载OBD、GPS定位及路侧感知设备实时采集车辆故障与道路环境数据,结合历史救援案例库与交通态势数据,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故障智能诊断与救援需求预测;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动态路径规划模型,优化救援车辆调度策略,提升资源利用率;通过移动端App与云端管理平台协同,实现救援过程可视化监控与服务质量评价。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可将平均救援响应时间缩短40%,救援资源匹配准确率提升35%,显著提高用户满意度。

    2025年04期 v.21;No.108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交通仿真的高速公路可变限速研究

    郭昊菲;倪世成;蔡鸣;韩笑;单梓宁;赵建东;

    为解决高速公路某些路段因通行能力不足、节假日高峰等因素引起的交通拥堵问题,本文依托真实交通流数据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交通仿真的高速公路可变限速方法。首先,将交通流数据进行预处理,重新计算得到交通流真实情况;其次,提出了一种以交通效率和速度标准差最大化为目标的双目标优化模型;最后,基于交通仿真实现限速诱导管控效果,通过求解结果与仿真数值确定最佳的实际限速值。

    2025年04期 v.21;No.108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电热转换融雪路面研究进展

    别思潼;刘海苹;杨扬;寇森贺;李杰;乔小桐;

    能量转化型除冰雪路面因自身具有高效节能、长期稳定和清洁环保等优点,近些年来广受研究人员的青睐,成为路面融雪化冰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以能量转化型路面中的电热转换融雪路面为研究对象,综述了电热转换融雪路面近10年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结构组成、施工技术、加热运行特性、工程实践案例,并对电热转换融雪路面目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2025年04期 v.21;No.108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除冰雪机具模块划分与场景适用选配研究

    张国胜;杜林森;秦箫;宋嘉翌;

    针对不同作业场景下除冰雪装备功能单一、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解构现有多类除冰雪装备的作业功能,建立模块化功能单元库,提出基于模块化设计的装备匹配方法,研究冰雪灾害特征与作业机具功能匹配规律,提出差异化模块组合策略和多种除雪方式的作业机具模块组合选配方案。在此基础上,面向南方地区冻雨天气下的结冰特征,提出“前置破冰机—中置推雪铲—后置液态撒布机”模块组合方案。

    2025年04期 v.21;No.108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低碳港口

  • 近零碳港口建设路径与实践探索

    王斌;黄加华;徐艳山;徐新雷;钱金波;

    为加快推动港口零碳发展,本文介绍了连云港新东方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开展近零碳码头的建设基础、分析了企业的区位优势、能耗和碳排放现状以及在节能降碳方面采取的管理和技术措施,提出了近零碳港口建设的思路和目标,并从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绿色电力供给、实现港口绿色智慧融合发展、节能工艺技术应用等方面给出了实施路径,最后对近零碳港口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为港口企业零碳转型提供经验借鉴。

    2025年04期 v.21;No.108 136-13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港口机修废水零排放中水回用技术

    马成彬;任超;刘磊磊;李先瑞;李娜娜;刘晓晶;黄娌婷;

    本研究针对天津港流固机场地油污与生活污水混合特性,设计了一套高效的组合处理工艺。该工艺包括气浮隔油(除油)、水解酸化(预处理)、好氧MBR(生物处理)、砂滤/碳滤(深度过滤)、RO(脱盐)以及浓水蒸发(零排放)。结果表明,该工艺在稳定性和效率上均表现出色,处理后的污水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排放标准,成功实现了污水的深度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该方案为港口高油污混合污水的高效处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2025年04期 v.21;No.108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载运工具

  • 新能源车电池紧固螺栓失效分析与设计改进

    陶长利;于恩超;

    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其与车身及周边组件的协同设计和螺栓紧固安全性已成为行业焦点。本文针对M12螺栓与C型卡子螺母紧固失效、扭矩曲线不合格的问题,通过系统的原因剖析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并完成验证。运用鱼骨图分析法,从人员、机器、物料、方法、环境等维度展开深入排查,发现前桥副车架内侧表面因打蜡飞溅残留的蜡质,致使C型卡子螺母与副车架内侧平面间摩擦系数显著降低,进而引发紧固失效。因此,制定了临时围堵与长效改进相结合的策略:临时措施通过清洁副车架表面蜡质快速消除隐患;长期方案则从工艺优化与结构改进着手,实施打蜡遮蔽工艺革新及C型卡子结构设计升级。经新车试制和量产验证,该方案大幅缩短返修工时,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并为后续车型设计、零件制造及生产过程提供了可借鉴的质量管控经验,有效规避同类问题重复发生。

    2025年04期 v.21;No.108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能源电动汽车高压互锁检测方法探究

    黄懿;曾庆超;

    新能源电动汽车依靠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需求及政策支持,这几年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高压互锁系统的安全问题也依然是车企和大众关注的要点。在现代电动汽车技术中,高压互锁系统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安全机制,通过低压信号监测和保护高压电气系统的完整性。本文深入剖析了高压互锁的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电压检测法、PWM信号检测法等,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故障诊断与排除策略,旨在为提升电动汽车高压互锁检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21;No.108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网络和大数据平台的营运车辆油耗趋势预测研究

    杜宇程;李会民;晋杰;程东;王伟;宋尚斌;

    由于公路运输行业的特殊性,传统能源商用车仍有其不可替代性,燃油成本约占据物流运输经营者成本支出的40%~50%,极大限制了企业利润率的提升。本文基于深度学习Informer时序预测模型算法,依托车辆管理大数据平台的硬件环境,探究各类因素对油耗的影响,提出一种利用车辆实时采集到的状态数据建立油耗预测的分析模型。通过预测分析,给出指导和修正驾驶员驾驶行为的节油建议,改进驾驶习惯,降低车辆运行成本。同时,借助模型预测分析,对车辆油耗变化趋势进行统计研究,对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21;No.108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甲醇动力船舶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邴绍旺;谭华;王新宁;秦升杰;纪鹏;程宏波;徐涛;

    为推进船舶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本文梳理了甲醇动力船舶技术的发展现状,简要叙述了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技术难点,重点分析研究了甲醇动力船舶的关键核心技术,涵盖船用甲醇安全、船用甲醇燃料的加注、船用甲醇燃料供给系统、甲醇(双燃料)内燃机、甲醇重整制氢、甲醇燃料电池系统、甲醇燃料的有害污染物排放处理,并对甲醇动力船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建议,开展绿色甲醇的制备、甲醇动力船舶加注、供给以及甲醇船用适应性研究等专项规划,突破船用甲醇动力船舶关键核心技术,完善船用甲醇动力标准规范体系,加快甲醇动力船舶的工程化大量应用,将助力我国甲醇动力船舶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21;No.108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9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高速公路车辆行驶Time-Markov模型研究

    任治国;

    为了研究高速公路车辆行驶问题,减少交通堵塞。本文根据路测传感器每隔2 min给出的实时速度、车流量等路况数据资料并结合高速公路行车特点,通过讨论各种情况下的数据更新得到了统一计算行驶时间的Time-Markov模型。经过数值模拟验证,更新的时间越短,得到的结果越精确,越贴近于高速公路上的实际情形。

    2025年04期 v.21;No.108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道路工程

  • 高速公路废弃泥浆资源化利用与生态经济协同路径研究

    吴志坚;万长明;李越;

    针对工程施工废弃泥浆引发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难题,本文以通城至铜鼓高速公路泥浆资源化利用项目为研究对象,提出“集约化处置+智能化监测”技术体系,构建“收集—处置—利用”闭环管理模式,系统分析其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通过集成砂石分离、泥水压滤及流态固化土制备工艺,实现了泥浆固废全资源化利用,并解决了桥涵台背回填沉降问题。研究表明,技术集成与模式创新可协同提升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生态敏感区基建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2025年04期 v.21;No.108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策略

    郑克如;于舒凯;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中原路面材料组成变异性容易导致施工质量不确定。依托实体工程,抽样分析了原路面材料组成,并针对性提出了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验证了其路用性能性能,揭示了原路面材料组成与就路用性能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原路面材料组成的显著差异引发施工质量动态波动。相同沥青含量时,较细矿料级配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仍会有较高的高温稳定性、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以及较低的渗水性能,较粗的矿料级配则反之;相同矿料级配时,原路面沥青含量越高,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含量会越低。因此,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材料组成设计应考虑原路面材料差异、适用地区气候等多种因素应用针对性策略。

    2025年04期 v.21;No.108 17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絮状玄武岩纤维微观特征的沥青混合料应用研究

    张严;王献东;林峰;华春丽;郭崇;郑炳锋;

    为研究絮状玄武岩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加筋效果。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差热分析法分析了絮状玄武岩纤维的物化特性,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纤维沥青胶浆的表面形貌,并通过汉堡车辙试验、半圆弯曲试验、动态模量试验评价了絮状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絮状玄武岩纤维用于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满足使用要求,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

    2025年04期 v.21;No.108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考虑不同水泥取代率及石灰石粉细度影响的喷射混凝土抗压力学性能研究

    王林江;孙玉龙;高存邈;周程;林峻宇;申立学;吴承坤;张银;

    本文探究了基于石灰石粉复合胶凝材料体系替代部分水泥后的混凝土的抗压力学性能。以20%、30%、40%三种水泥替代率与300、600、800、1 000目四种细度的石灰石粉组合而成的12种组分的混凝土作为实验组研究了1、3、7、28 d的单轴抗压强度,同时利用DIC技术对混凝土试样的受压变形以及位移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水泥替代率由20%提高到40%时,混凝土抗压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改变石灰石粉细度可以提升20%、30%水泥替代率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2)当采用30%、40%水泥替代率时,石灰石粉替代水泥在混凝土中的填充效益更为关键,较低细度的石灰石粉级配更为均匀,粗细颗粒分布合理,更有利于混凝土的强度发展;(3)石灰石粉和硅灰的掺入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变形能力,然而随着水泥替代率的持续增加,混凝土承受变形的能力下降。

    2025年04期 v.21;No.108 185-189+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石灰石粉-硅灰协同效应的低碳混凝土抗压力学性能研究

    高存邈;孙玉龙;王林江;周程;林峻宇;申立学;吴承坤;张银;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混凝土生产中的高碳排放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利用石灰石粉和硅灰作为辅助胶凝材料替代40%水泥,形成低碳混凝土(LCPC)。为全面评估其实际适用性,通过改变石灰石粉与硅灰的比例,对LCPC的工作性能、抗压力学性能、水化产物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普通混凝土(PC)相比,水泥含量仅为60%的LCPC展现出相当的工作性能和抗压力学性能,特别是在28 d龄期后的抗压强度和峰值应变表现都较PC更优异。通过XRD分析发现,硅灰量的增多可以大幅增加混凝土中水化产物的数量,在不影响机械性能的前提下大幅降低水泥含量和碳排放,为可持续建筑材料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2025年04期 v.21;No.108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单层衬砌喷射混凝土早高强作用机理的分子动力模拟研究

    王云晖;徐海岩;黄榆;龙华;何毅;申立学;

    本文在喷射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的基础之上,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径向分布函数(RDF)、自由体积分数(FFV)、均方位移(MSD)、浓度分布(CP)和弹性模量等指标,对单层衬砌早高强喷射混凝土的强度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表明:所建立模型的RDF曲线与目前已被证实的模型峰值趋势表现一致,且模型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均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其中掺加了30%超微粉复合掺和料的早高强喷射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数值较基准组模型提升了6.92%,同时其FFV数值较基准组模型低3.31%。这表明掺入超微粉的衬砌整体力学性能较好且内部孔隙分布较为均匀。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分子动力学模拟单层衬砌喷射混凝土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4期 v.21;No.108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不同纤维掺量及组合下混杂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邓娅;唐锦芸;龙华;孙晓玲;何毅;陈有聪;

    本文研究了钢纤维与纤维素纤维单独及复合掺入对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的影响。通过25组配合比试验,揭示了纤维种类、掺量及组合方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调控规律。结果表明:单掺钢纤维时,20 kg/m~3掺量下28天强度达54.70 MPa,较基准组提升4.1%;单掺纤维素纤维时,0.5 kg/m~3掺量下28天强度为55.12 MPa,较基准组提升4.9%;复合掺入钢纤维(10 kg/m~3)与纤维素纤维(0.5 kg/m~3)时,28天强度为51.27 MPa,但过量纤维(如钢纤维40 kg/m~3+纤维素纤维2 kg/m~3)导致28天强度下降至52.88 MPa。结果分析表明,纤维通过桥接裂缝与界面增强提升早期强度,但过量纤维易引发团聚,削弱密实性。研究为混杂纤维混凝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21;No.108 201-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粉胶比对磷石膏基沥青胶浆性能的影响分析

    赵洲清;李飞;马祥松;李佳谕;马铭远;

    沥青胶浆是磷石膏基沥青混合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掌握工业固废磷石膏基沥青胶浆的性能及粉胶比对磷石膏沥青胶浆性能的影响,采取磷石膏对常规矿粉进行等质量替代,分别制备70#、90#基质沥青胶浆与SBS改性沥青胶浆,选取粉胶比从0.5增至1.1。研究不同粉胶比的磷石膏基沥青胶浆高低温性能、抗剪强度、感温性能,建立黏温曲线,并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粉胶比对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沥青胶浆的黏度与温度呈现幂函数关系,磷石膏基改性沥青胶浆的黏度与感温性大于基质沥青胶浆;降低粉胶比可提高磷石膏基沥青胶浆的延度、锥入度,提高粉胶比可提高其软化点、抗剪强度和黏度,在实际应用中需考虑其综合性能的影响,结合地理气候条件,采用合理的粉胶比。

    2025年04期 v.21;No.108 206-211+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钢锚管框格梁加固杂填土边坡工艺分析和研究

    王炳军;温永杰;

    本文以金华某地交通枢纽广场杂填土路堑边坡加固为背景,通过改进钢锚管二次劈裂注浆加固工艺,在杂填土边坡中加大注浆体的扩散半径,提高杂填土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参数,使钢锚管与周边岩土体形成整体,在钢锚管周边形成类似“树根状”的扩体型锚固体,与框格梁共同作用达到保障杂填土边坡稳定的目的。

    2025年04期 v.21;No.108 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填方路基沉降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袁方军;冯昌标;成宇;李志昊;

    高填方路基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其沉降问题严重威胁道路的质量和安全。本文从地基处理、路基填料选择与改良,以及路基填筑与施工进度控制多个方面展开综述,整合众多学者在路基沉降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此明确各方法对控制路基沉降的作用,同时指出了研究现状的一些不足。

    2025年04期 v.21;No.108 217-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公路永临结构低碳转换耐久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应用

    陈卫锋;

    本文研究了公路永临结构低碳转换耐久沥青路面技术的工程应用,旨在解决传统公路建设中临时道路与永久路面独立设计导致的资源浪费和高碳排放问题。该技术通过将临时道路与永久路面有机结合,采用“刚-柔”或“刚-半刚-柔”复合结构,在临时道路使用后直接转换为永久路面的一部分,显著提升了路面耐久性并降低了能耗与碳排放。

    2025年04期 v.21;No.108 223-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速公路大空隙排水降噪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研究

    金石;

    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大,可快速排出路面积水,吸收道路噪声,起防滑、降噪、排水等作用。本文从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入手,结合试验段铺筑,提出将渗透性树脂砂浆混合料用于大空隙排水降噪沥青路面,重点对比分析了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并对其施工关键技术、质量情况进行了研究。经研究得出,铺筑大空隙排水降噪沥青混凝土路面后,可提高路面的抗滑性能、抗渗防水性能,且可达到降噪目的。

    2025年04期 v.21;No.108 227-229+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微创注浆修复技术的关键工艺

    邱晓静;

    本文研究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微创注浆修复技术的关键工艺,旨在解决传统修复方法施工周期长、材料浪费大、对路面结构破坏严重等问题。通过优化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配比,实现了修复材料的高拉伸强度、高伸长率、低吸水率和微膨胀性。施工工艺包括精准的裂缝检测、钻孔与清孔、注浆等环节,其中创新的注浆导管设计和标准化工艺流程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和修复质量。与传统修复工艺相比,该技术对路面扰动小、材料用量少、施工速度快,且能有效提升修复强度和耐久性。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显著提升了路面修复质量,延长了道路使用寿命。

    2025年04期 v.21;No.108 230-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型装配式预制护栏受力性能分析

    吕欢;胡建;刘国东;潘宝林;

    为研究新型装配式护栏的受力性能,本文以广西某高速公路的钢筋竖向拼插方案预制装配式护栏为例,采用LS-DYNA有限元软件,考虑乘员碰撞速度在纵向和横向分量的情况,对其进行了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钢筋竖向拼插方案预制装配式护栏其具有良好的防护能力以及受力性能,装配式钢筋竖向拼插连接护栏的设计方案不仅有效缩短了传统现浇梁的施工周期,提高了施工安全性,还能够显著降低施工成本。

    2025年04期 v.21;No.108 234-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侧滑式伸缩装置模块化施工及环保降噪技术应用研究

    郭铁春;王修闯;雷翔宇;唐都都;

    针对传统伸缩装置在多向变位适应性、耐久性及噪声控制方面的缺陷,本文提出侧滑式伸缩装置的模块化施工与环保降噪集成技术。通过单元化设计解构传统约束,结合格栅肋条横向滑移与铰接支撑系统,实现纵、横、竖向复合变位协同调控,显著提升对悬浮桥梁扇形变形的适应性;创新采用低合金高强度钢与高分子阻尼材料复合体系,增强装置抗疲劳性及隐蔽式防水性能;独特肋条布局与阻尼界面设计消除泵气效应,降低冲击振动,实测噪声减少8~10 dB。同步融合模块化施工技术,依托锚固-调平工序分离、浅槽口优化及单元预拼装工艺,提升施工效率并支持“单车道不中断交通”维养模式。

    2025年04期 v.21;No.108 239-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查汗努尔达坂冻土特性及公路建设冻土处治策略

    严新江;

    本研究路线穿越查汗努尔达坂多年冻土12.2 km,结合冻土分布范围和厚度,将查汗努尔达坂划分为三个多年冻土分区,对查汗努尔达坂多年冻土分类、分布特点、分布厚度和分类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多年冻土的处治原则。针对查汗努尔达坂多年冻土区的公路建设,系统分析冻土特性并制定差异化处治策,并对多年冻土施工注意事项进行说明,可为其他同类桥梁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2025年04期 v.21;No.108 24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微表处技术在国省道养护中的应用

    王文;

    本文研究微表处技术在国省道养护中的应用,旨在解决传统养护方式存在的能耗高、环境污染大等问题。通过建立微表处技术体系,优化材料优选、配合比设计和功能型添加剂应用,提出了一套综合性的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中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配合比,通过裹附率动态测试和功能型添加剂体系提升混合料性能。在设计方法上,结合路面病害调查、配合比设计和厚度设计,提出针对性的养护方案。施工工艺创新包括设备参数匹配、环境适应性技术和特殊路段处理方案。质量控制体系涵盖现场检测技术和全寿命周期评价。工程实证表明,微表处技术能显著提升路面平整度、抗滑性能,降低碳排放,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具有高效、环保、经济的特点。

    2025年04期 v.21;No.108 247-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低碳耐久性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应用

    郭素素;翟胜峰;

    为实现沥青路面的绿色低碳转型,应当主动探索低碳耐久性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低碳耐久性沥青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环保特性,并阐述了其制备工艺。随后论述了低碳耐久性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的工艺流程,该技术可以提升旧沥青路面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并显著降低碳排放和公路维护成本。最后指出,该技术是一种具有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的路面修复方法,值得推广。

    2025年04期 v.21;No.108 251-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桥隧工程

  • 大悬臂盖梁与高墩柱一体化施工工艺研究

    张汉玉;杨涛;张雪亮;何伟程;闫旭;

    江河和山谷范围内矩形墩柱常被设计成与上部盖梁斜交形式,这种形式将会导致的斜交牛腿托架无法循环利用,进而造成材料浪费和安全隐患等问题,针对于此,本文提出一种矩形高墩盖梁施工用正交转斜交液压牛腿托架,结合山东省内公路项目某特大桥矩形高墩盖梁施工,进行了各类施工方案的对比。结果表明:相较于以往牛腿托架施工、盘扣支架施工以及钢管桩加贝雷片施工,该矩形高墩盖梁施工用正交转斜交液压牛腿托架可以实现斜交盖梁牛腿托架向正交盖梁牛腿托架的高效转化,加快施工进度,节约施工成本,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2025年04期 v.21;No.108 25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提升桥梁排水性能的管道选型与设计优化研究

    吴文强;曾成福;曹戈;

    本文聚焦桥梁排水管道,阐述由PVC和PE等材料制成的排水管道在桥梁排水系统中的重要性,详细对比不同类型PVC管材和PE管材的性能与应用,指出其优势与不足。针对排水管道存在的破裂、腐蚀、错口等结构性缺陷及管道老化、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合理选择管材、提升管道设计及加强管道缺陷和老化维护等改进措施,旨在为桥梁排水管道的管理和维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通过有效的排水性能提升策略,保障桥梁的安全运行。

    2025年04期 v.21;No.108 262-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公路桥梁施工中节能与环保问题解决对策及创新应用

    徐策;

    本文聚焦公路桥梁施工中的节能与环保问题,剖析其现状、挖掘现存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通过文献研究与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出当前轻量化设计、新型结构运用等节能措施的应用现状,以及扬尘、噪声控制等环保方面的情况,发现存在人员节能意识薄弱、环保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进而提出提高节能意识、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加强施工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等对策,并介绍新型节能材料、生物降解材料等创新应用成果。

    2025年04期 v.21;No.108 267-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桥梁群施工阶段安全风险管控与集成低碳技术研究

    张少北;杨军;李刚;韩盛定;林安枫;吴凯博;

    安全风险管控与集成低碳技术在建筑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采取适用的安全风险评估与针对性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可以显著降低碳排放并提高能效。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确保了建设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具体措施包括利用安全风险评估进行设计优化,采用节能设施以降低能耗,以及对潜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和预警。

    2025年04期 v.21;No.108 272-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交通节能与环保》投稿须知

    <正>《交通节能与环保》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主管、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和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6年(曾用刊名:船舶节能),双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等索机构长期收录。

    2025年04期 v.21;No.108 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